付一凡
发布时间:2023-01-12 浏览次数:


175FF1


医路星辰 工穷山海

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付一凡

个人介绍

付一凡,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,学业成绩优异,取得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,各方面表现突出:

夯实基础,踵事增华。各项成绩始终位列大班前三,共49/73门课成绩优秀,3门基础课程满分,综测满分,获国家奖学金、北航学习优秀奖学金特等奖等。现已直博至北京协和医学院“4+4”试点班临床医学专业(面向全球排名前100高校,仅接收30/年)。

学研相长,器识为先。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(JCR Q1区,IF=8.786),共参与发表各类论文5篇,累计IF>24。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两项,获首都挑战杯一等奖、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各类竞赛奖项。

修己惠人,文体其从。担任小班班长、概率统计课程助教,参加支教并获评北航十佳实践队,两次获校社会实践二等奖。担任游泳俱乐部教员并在校游泳比赛中获50m仰泳第四名。曾任校广播台新闻组副组长,主持十余场院、校级活动。创办学习资料分享公众号“三文鱼卷”,覆盖全校3100余名同学。

先进事迹

一、胸怀寰宇,明心见性

在大一入学时,我作为2019级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,当时我了解到我国的空间临床医学实践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,尚没有既能完成工程领域相关任务,又能同时在太空为其他宇航员提供直接医疗支持的“太空医生”。自此我笃志成为中国第一名“太空医生”,为中国载人航天空间临床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。在大学期间,我参加了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,与领域专家深入讨论时得知,中国载人航天有载荷专家选拔计划,北航许多优秀工程师也参与其中,我心中成为“太空医生”的信念更加坚定。与此同时,我积极探索医学专业知识在航天领域的应用,自主探索中耳对外界压力变化的响应,研究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《中华耳科学杂志》,将数值计算模型引入临床研究实现“医工交叉”。同期,我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揭示空间微生物耐药性机制,相关成果已投至领域顶刊。

二、医路艰辛,履践致远

为了成为兼具工程与临床医学能力的真正“太空医生”,我意识到自己仍需在临床医学方向再进一步。因此我参加了协和的“临床医学4+4项目”,与国内乃至全球顶尖大学本硕博毕业生同台竞争,我抓住线下线上一切机会努力学习,最终在第一批次被该项目直博录取。

三、悬月追光,执烛映人

新冠疫情爆发后,在科研导师的影响下,我深知科研抗疫的重要性。我运用专业知识,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 Q1区期刊上报道新冠肺炎神经损伤机制,努力践行医工学子的使命与担当。为更好带动班级学风,我与同学合作创办公众号“三文鱼卷”,分享各类学习资料并形成品牌,现已发文126篇、阅读量达11万次、粉丝数超过3100,接近同届全校本科生人数,在全校范围形成较大影响。

责任编辑:学生工作部
付一凡
发布时间:2023-01-12 浏览次数:


175FF1


医路星辰 工穷山海

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付一凡

个人介绍

付一凡,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,学业成绩优异,取得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,各方面表现突出:

夯实基础,踵事增华。各项成绩始终位列大班前三,共49/73门课成绩优秀,3门基础课程满分,综测满分,获国家奖学金、北航学习优秀奖学金特等奖等。现已直博至北京协和医学院“4+4”试点班临床医学专业(面向全球排名前100高校,仅接收30/年)。

学研相长,器识为先。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(JCR Q1区,IF=8.786),共参与发表各类论文5篇,累计IF>24。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两项,获首都挑战杯一等奖、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各类竞赛奖项。

修己惠人,文体其从。担任小班班长、概率统计课程助教,参加支教并获评北航十佳实践队,两次获校社会实践二等奖。担任游泳俱乐部教员并在校游泳比赛中获50m仰泳第四名。曾任校广播台新闻组副组长,主持十余场院、校级活动。创办学习资料分享公众号“三文鱼卷”,覆盖全校3100余名同学。

先进事迹

一、胸怀寰宇,明心见性

在大一入学时,我作为2019级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,当时我了解到我国的空间临床医学实践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,尚没有既能完成工程领域相关任务,又能同时在太空为其他宇航员提供直接医疗支持的“太空医生”。自此我笃志成为中国第一名“太空医生”,为中国载人航天空间临床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。在大学期间,我参加了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,与领域专家深入讨论时得知,中国载人航天有载荷专家选拔计划,北航许多优秀工程师也参与其中,我心中成为“太空医生”的信念更加坚定。与此同时,我积极探索医学专业知识在航天领域的应用,自主探索中耳对外界压力变化的响应,研究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《中华耳科学杂志》,将数值计算模型引入临床研究实现“医工交叉”。同期,我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揭示空间微生物耐药性机制,相关成果已投至领域顶刊。

二、医路艰辛,履践致远

为了成为兼具工程与临床医学能力的真正“太空医生”,我意识到自己仍需在临床医学方向再进一步。因此我参加了协和的“临床医学4+4项目”,与国内乃至全球顶尖大学本硕博毕业生同台竞争,我抓住线下线上一切机会努力学习,最终在第一批次被该项目直博录取。

三、悬月追光,执烛映人

新冠疫情爆发后,在科研导师的影响下,我深知科研抗疫的重要性。我运用专业知识,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 Q1区期刊上报道新冠肺炎神经损伤机制,努力践行医工学子的使命与担当。为更好带动班级学风,我与同学合作创办公众号“三文鱼卷”,分享各类学习资料并形成品牌,现已发文126篇、阅读量达11万次、粉丝数超过3100,接近同届全校本科生人数,在全校范围形成较大影响。